文庙,只有文庙,才是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景致。
文庙,位于古城东门旁。现在人们习惯称其为崞阳文庙,其实,它是名副其实的崞州文庙,因为它建于元代,而蒙古国太祖十四年(1219)崞县就由县升格为州(下州)了,崞阳文庙的建筑规制完全是州级别的。至于它的建设年代,旧志中只称:“太原府志载,元大德间建”。这样的说法比较模糊,元大德共有十一年,究竟文庙建于十一年间哪一年,后人的考证有多个版本,较为准确的是元大德三年(1299),但目前尚无肯定的证据。
这就是历史的无奈,正是由于一时的疏忽,就使历史有了某种缺憾。在文庙大院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通碑石被俗称为“圣旨碑”,是元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发布的《加封孔子碑》,尽管已断为两截,但仍不失其厚重风范。因为缺损,又因为面目剥蚀严重,许多人想读出它却颇为不易,徒费了许多心思。其实这通由时任礼部尚书阎复撰文的石碑,全国各州县文庙俱有,其碑文曰:“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其实,崞州文庙是该文发布十七年后才完成勒石的。其时,知州大人名冯美中者首出俸金,倡议为《加封孔子碑》修建碑楼,州监捏古伯忠诩、州倅米只儿、通判张谦等协力响应。“得美石于西山之阳,龟趺螭首,不啻丈余,面背方平,莹无瑕玷,知州冯君手书诏旨于其阳”。崞邑人,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赵惟贤不仅在《创建封孔子碑楼记》中详载其事,而且开笔便洋洋洒洒,盛赞孔夫子:“我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其功与德固不可得而名。然以管窥之,则知天地之大也,日月以照临,四时以运行,鬼神以造化,天地兼而有之,然后始成其大”。
应该说,文庙始建于元,完善于明,繁盛于清。这从史志资料中不难发现。
透过史书微微发黄的纸张,我们还可以读出,古时的文庙建筑真可谓气势恢宏,美仑美奂。在阔达两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名木参天,绿荫如盖。呈元宝形的泮池,蕴一池清水,映半方蓝天。文庙,因其鲜明而权威的尊孔崇教、修身布道功能,令无数莘莘学子万分景仰。而东庑配享的先贤40位、先儒33位和西庑配享的先儒35位、先贤39位,也全是崞邑儒生的楷模和典范。
元代在全国各地州、县普建文庙的举措,与一位对中原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名字叫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在1229年秋至1239年的十年间,曾经说服窝阔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面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封建社会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政治与经济方面在此不必赘述,只说文化方面。耶律楚材经常向窝阔台讲孔孟之道,大力宣扬儒术治国的道理。当初,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遭到非难。有人说:“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耶律楚材当即回答说:“治弓须用良弓,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而今,窝阔台面临治天下的重任,耶律楚材又劝说其“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同时,还明确提出依靠儒臣治国的理论。他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在耶律楚材的劝说下,窝阔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儒士的地位及其以儒士为中心的汉地封建文化的旧秩序。1229年,设十路征收课税使,“以儒者为之”。1233年,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袭封衍圣公职位,使孔门得与早已取得封号的释、道领袖相抗礼。1236年,复修孔子庙及司天台,在燕京、平阳设立编集经史的机构。1237年,为了救济沦为驱奴和处于颠沛流离中的亡金儒士,耶律楚材奏准通过考评来进行选拔,举行了有名的戊戌年(1238)考试,结果有4030人中选,其中有四分之一原是驱奴,应试后取得儒士资格而获自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崞州文庙应运而生了。
文庙,亦称孔庙,主要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在全国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过去大都塑有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的高大站像,他就像是一位雍容慈祥、笑容可掬的老人,仿佛穿朝越代正向我们缓缓走来。看得久了,你会感到我们和这位老人之间没有了时空的隔膜与距离……
孔子在后世的心目中,似乎只是一味聚徒讲学,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色的则有“七十二贤人”之说。其实,他是一个很有志向和抱负的人。为了寻找施展才智的用武之地,孔子大半生都在东奔西走,汲汲于求名而席不暇暖,甚至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时仍不减其兴,锐身自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始终不能如愿。由于失去先辈贵族地位而变为平民百姓以及四处游说的遭遇,使他能够真正了解和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痛苦,他强调有教无类,强调仁者爱人,否定人的身份等级的先天性,主张为政者实行德政而非暴政,这些都是与他的坎坷经历分不开的。他的遭遇丝毫影响不到他的伟大。人们照样喜欢孔子,不仅仅因为他的志于道、从于善、宏于毅,更因为他的真诚。由此,他的学说成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宗,自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兴起,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当作圣人看待,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位伟人加封了一个个圣号。
古城的文庙同全国各州县的文庙建制大同小异,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往北建有礼门、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亦名大成门)、大成殿。围绕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布着敬一亭、小石林亭、泮宫坊、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文昌三代祠、魁星楼、忠义祠、明伦堂、节孝祠、教谕署、训导署、讲堂……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大成”一词源于《孟子·万章下》:“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作为殿名,始于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皇帝“诏辟雍文宣王以大成为名。”自此,天下文庙不论大小皆有大成殿。
古城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达五丈开外,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绿蓝白四彩琉璃瓦,殿两端分置双飞矮檐,斗拱层密,气势轩昂。殿门为20扇镂花板壁门,各以四扇为一组,镂刻着梅花、艾叶、海棠、花灯等精美图案,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整个建筑可谓“承以崇台,盘以文石,虬柱云榱,华梁藻井”,十分华丽隆重。门上方悬“大成殿”巨型匾额,两旁曾置有一副木刻楹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至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二十个字就对这位悲天悯人的伟人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文庙院内一通古碑记道:“崞阳,晋北名区也,粤稽邑乘,科第铄懿,代有伟人”。的确,从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祭祀的众多人物,就证明了这一点。
名宦祠祭祀有,汉尹赏,唐刘世让,宋杨延昭、李翼、李耸、折可与、张忠辅、金张大节、毛瑞卿,明刘大渊、武桓、徐寿、郭宣、陈志、雷宗、阎庄、仇相、张三省、刘廷璋、史渔、张嘉臣、乔元相、袁应春、李年耕、陆寿光、张凤池、刘楫济、江若练、白所蕴、郑独复、冯梦熊等,清范印心、杨泽、宋师圣、仪威、张承祖、邵丰鍭、顾弼、何笈、龚有融、李衡、靳廷钰、王藉、程思赐、张恩镗、晋蒙、牟衍騋、云茂济等。
乡贤祠祭祀有,汉班彪,晋秦秀、郝隆、安彦威,宋杨宗闵、杨震、杨存中,金游完、王特起、元皇甫德、赵惟贤、刘好德、王克义、王居敬等,明刘寅、梁璟、张盘、王贯、李楠等,清张琳、李旦时、李勖时、张志等。
忠义祠祭祀有,唐郝杰,金胥鼎,明李景时、李斌、张维裕、郭南槐、赵月荣等,清赵邻魏、杨名声、张宗夔、李志邑、李毓珍、任秉钰、武化元等。
正如赵惟贤所言:“有无上之德,可以举莫大之名;有非常之功,可以享无穷之祀。兼而有之,其名与祀为宜。”
文庙特有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事业”,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沉积了久远的历史沧桑。
文庙的藏书十分丰富,有圣谕广训(一本),十三经注疏(十二套120本)、上谕一部(140本)、周易述义一部(4本)、上谕条例(6本)、周易折中一部(12本)、谕论(3本)、诗义折中一部(8本)、御制乐谱(3本)、诗经传说二部(48本)、钦定四书文一部(二套40本)、书经传说二部(48本)、康熙字典一部(40本)、春秋传说一部(24本)、学政全书一部(四套24本)、春秋直解一部(8本)、日讲四书解义一部(12本)、廿一史一部(五十套500本)、性理经义一部(5本)、明史一部(112本)、朱子全书一部(12本)、科场磨勘简明则条(9本)、驳吕留良四书解义(24本)、斯文精萃二部(11本)……
藏刻则以崞邑文士的著术为主,有《奇节编》(张维著),《释慧远集》、《庐山集》十卷、《慧远法性论》十四篇、《抄大智度论要》二十卷(慧远著),《武伯英诗集》,《虚舟居士集》(郝俣著),《六书直解》(刘寅著),《桐溪遗书》(李徽著)……
书香的氤氲是乎不足以显示文庙殿堂的神圣和高雅,而精巧的泮池由淡青色石头筑就,其沉稳和厚实的表象让人顿生敬畏之感。泮池的建筑原由是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时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了弘扬至圣先师勤学不倦的精神,特意于文庙中建一座小桥流水似的景致作为纪念。这与《诗经·鲁颂·泮水》:“昌乐泮水,薄采其茆”的描写相一致。泮池内过去储有清水,并种着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
古时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也就是春二月、秋八月,文庙大成殿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涌进这古树蔽日、浓荫匝地的大院,在庄严的礼乐声中对这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表达着无比的虔敬。这种祭祀活动名为“释奠”,因在上丁日举行,所以也叫“丁祭”。祭祀以颜回、曾参、子思、孟轲配享庙堂,颜回、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称“祀孔四配”。
参祭人员:司仪官(主持人)、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陪祭官(长官、山长)、乐生、舞生、歌生共两百多人。
祭品、祭器:大成殿内置祭台,祭台上放太牢(猪、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桌上放各种礼器:爵、尊、登、铏、簠、簋、笾、豆、篚等,礼器中盛三牲及干鲜瓜果、米、豆、酒等。乐器:特钟、编钟、特磬、编磬、笛、排箫、柷、建鼓、搏鼓、琴、瑟、笙、埙等,此外还有乐舞器具:节、麾、羽、干、戚等。
祭仪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六部分,分别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之章。
昭平之章,辞曰: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宣平之章,辞曰: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 ……
承祭官、分献官暨陪祀官皆跪,赞读祝辞:维德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和乐节之时,辟雍钟鼓,咸恪荐于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秋),率祗彝章,肃展微忱。聿将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祭祀的礼仪相当复杂繁琐,绝非现代人可以想象和比拟。
祭祀的仪式更是庄严肃穆的,无论舞乐都体现了“予、怀、明、德”等字的喻意,集中展示了孔子“仁德”、“礼乐”的主体思想,因而祭祀的建筑和周边环境也显得异常庄严肃穆。
据不完全统计,在古崞邑,科举盛时,经过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的达50余名,考中举人的达450多名,其它科名的有500多名。
崞邑一方水土,千百年来为民族为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哺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正是他们不凡的理想抱负,以积聚久远的意志和诚恳,才使古城始终葆有着一种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气度,不断地汲取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活力。
这一切,都与文庙息息相关;这些人物的成长,文庙功不可没。
有道是:“云层之薄厚,视乎山之崇卑;人才之多寡,视乎学校之盛衰”;当年那些知县、县丞、教谕、训导们,都很清楚一方“父母官”的责任:“学堂告颓,育才无地,余恐彝伦之不明,教化之不兴,终为守土者羞。”
牌坊式的棂星门背面嵌有木制“圣门”二字牌匾,正面曾经高悬的“棂星门”立式牌匾早已不知所踪。这座棂星门前后有檐,并开五间,六柱托顶,木柱前后均置有抱柱石,并斜撑戗柱。其檩梁叠设,伸六昂斗拱,左右次间稍低,中间逐层拔高。五顶全有多彩琉璃瓦覆罩,整体结构奇巧,气势轩昂。
棂星门前的砖砌影壁依然高大雄伟,正中筑有直径约一米的圆形砖雕,其雕刻技法既显粗犷又透出细腻,有高空翻腾的龙,有浅底游动的鱼。仔细品味图案,方知是一幅“鲤鱼跃龙门”之图,在这神圣的文庙中,其寓意不言而明。
古城和文庙都是有灵魂的,如果古城没有了文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呢?
文庙知道,身边行走的这些人都不再是昔日的知己了,但它依然像昔日那样存在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凄美而悲壮啊!
虽然崞阳文庙表面上显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颓废,但当你盘桓其中时,禁不住地会感觉斯文依然在兹焉。
斯文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