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煌煌,史河悠悠。圆融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拓出一座座神圣的殿堂,为人们平添了一处又一处人文胜景,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美和文明相融的楷模。惠济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惠济寺坐落在原平市中阳乡练家岗村中,原称文殊寺,相传始建于唐晚期的934年。据现存明嘉靖十三年碑记载,自宋元以来,该寺疏于修葺,几近荒废。到明景泰六年,寺院佛事活动兴举,修葺开始。明嘉靖年间,村内寿官曹伦、乡耆曹虎主持修葺大事,“各捐己赀,鸠工飭理,于正殿三楹、南殿三楹、伽蓝庑二楹、东廊三楹、西廊三楹、钟楼一楹、山门三楹,倾颓者牮而整之,圮漏者翻而甍之,顾之脊瓦完固,栋宇森严,重檐高拱,足以御旁风上雨之害,张鸟革翚飞之美”。这种美,承继了唐之大气宏阔、宋之精致靡丽,也抒发了明之浓墨重彩的风格。但所有这一切,只有走近再走近,方可深切体悟。
拾级而上,步入钟楼下的小小山门,仿佛置身于一个农家院落,禁不住会引起对资料上介绍“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难以估量”的怀疑。然而,当面对巍峨壮硕的大殿时,心中的震撼和敬畏就油然而生。据寺院的专职文物管理员介绍,该寺原有占地面积是现存寺院的两三倍大,经过历代蚕食和废弃,仅存这2135平方米了。而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特色建筑、优美彩塑、精细壁画。那我们就认真观赏、仔细品味好了。
轻轻推开正殿的门扉,历史的翅膀瞬间掠过寺院,滴下满地苍凉。一缕阳光从开门处豁然照进殿内,外观上面阔五间的歇山顶建筑内神秘的面纱终于掀开。整个建筑风格展露出明显的唐代手法,不设平棋,彻上明造,大胆而简洁,属于我国古建大木作结构中的精品。仰脸上顾,通身五间长的大内额粗约80厘米。内额由四根粗大的金柱支撑,边上的两根尤其引人注目。相传一根为枸杞木,一根为萝萝木,做药引治病效果极佳。清道光二十八年碑铭有如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冬十一月,有原平常有德者,突如其来,悬匾于大雄宝殿。人奇而问之,则曰饮柱木而疾愈。此神木之所由名也,取者频频,效者累累,拒之则绝念佛慈悲之意,任之则一柱焉当万斧之伐。于是,众议开缘以防补柱,凡有取者清捐赀财,不论贫富,不拘多寡,但随其心之愿而已。而人既沐其恩,潜消其吝,遂积数百金”。时间和姓名昭昭,事由与结果凿凿,实物同痕迹历历,不由人不信其实。
细看内额中间部分,前后竟然各顶了两根细金柱,后面的两根细金柱上又加了一根如同替木的小内额,巧妙地消解了大内额的承压。而大内额上面,又负载着前后铺设的五架梁,五架梁上的前后又加矮柱,矮柱撑起三架梁。三架梁中间立一瓜柱,上承脊檩。两山承载部分,采用了减柱法。纷繁错综的内部结构,非同一般的眼花缭乱,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再看后面的几根方形大柱,纯粹是没有经过细刨加工的毛茬子,时代特征凸显。手抚着那表面粗糙的柱子,冰凉的气息传导出无穷无尽的岁月沧桑。
殿内正中央筑有一座宽大的佛坛,由须弥座装饰的叠涩部分是精美的砖雕,反复缭绕的云形和壶门上的花卉图案相映成趣。胯下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塑像高达三米有余,神态端庄平和,充满睿智神韵的目光正视前方。左右两侧的侍女塑像,姿态窈窕,面相恭敬。在佛坛前方的顶角位置,立地挺身塑有两尊站殿将军,高约五米开外,形象魁梧,气势威严。就在大殿的东南角和西南角,还塑有两尊与普通人等身高的坐像,旁边有文字介绍:一是为寺院建设不畏寒暑赤脚化缘的济空法师,一是建庙时昼夜挑水做饭的曹姑姑。曹姑姑是练家岗村人,虽待字闺中,却虔诚向佛。寺院修葺时,她主动承担起了挑水做饭的重活,每天不停歇地辛勤劳作,累却快乐着。工程竣工后,她盘腿休息,竟然就此坐化。工匠们甚为感动,小心翼翼将她的肉身塑像,让其永远地守护在文殊菩萨身边。也许曹姑姑就是为修葺寺院而生,生命的火花只在这一刻闪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她梦寐以求的。
南殿也称观音殿,面宽三间,悬山顶,通板瓦布顶,屋面平缓。殿内正面悬塑佛龛,正中上方悬一竖匾,书“渡迷津”三字。龛内塑有观音菩萨像,其右腿自然蜷起,右臂很随便地搭在膝盖上。全然不同于我们看到的其它观音像,正襟危坐、宝相庄严。和蔼的微笑极像邻居婶婶,那么亲近、随意,一下就拉近了凡俗之人与佛菩萨之间的距离。印象中,只有正定隆兴寺有类似的一尊观音塑像。与观音同殿的还有14尊塑像,均分列两侧,神态各异。其中的12位女菩萨,是观音菩萨的侍从,形体丰腴,肌肤白皙,色彩艳丽,纹饰流畅,胸前的项链上均打结着一个篆体的“宋”字。可见,宋时彩塑,保持着大唐的风韵,即宋塑唐韵。
然而,宋朝的彩塑已经不是叛逆与勇气,不是天真和自由,而是光滑的皮肤、飘逸的神采,以及无视沧桑和遗忘喜怒的安详。朱唇轻抿,凝目前方,喜悦以及温和不会影响别人的聆听,亲切的让你觉得伸手即可沾得佛法妙音。无论是轻缠静绕于体间的长带,还是韵律飞扬的衣襟纹理;无论是华丽含蓄在胸前的项链,还是丰满秀丽的胴体曲线,都与太原晋祠宋代彩塑属同一流派,充分显示出了东方美学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情趣。
南殿的东西两面墙壁上,各有一幅约10平方米的古代壁画,是宋时彩绘,还是明代精描,上面没有丝毫可以考据的文字,答案不得而知。仔细端详壁画内容,原来是“观音救八难”的故事。壁画上的人物、山水、车马、楼阁等细部,绘制精美,洒脱灵动,线条勾勒细劲,色彩涂抹浓艳。
离开惠济寺的时候,禁不住回眸一瞥。映入眼帘的是正殿前檐的七组斗拱,明间正中这朵最为经典,以古朴的前檩彩画为衬托,复杂如一朵盛开的花。而门楣正中央悬挂的“心即佛”立匾,明白晓畅地告诉大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仅此三字,就将惠济寺“惠民济世”的初衷表露无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思想,而思想是文化、习俗、政治、历史的魂魄。欣闻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惠济寺荣幸上榜,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价值将随着“国保”的标识而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