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处的位置:首页 > 走进原平 > 秀美原平

原平?崞城文庙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0日 17:40 信息来源: 字体[ ]

  雄奇壮伟的城池仅仅是古城的一件漂亮外套,而“镶嵌”在这件衣服内外的众多建筑恰似一颗颗明珠,使古城更加姿容秀美、仪态万方。

  明清间,崞阳古城内外拥有各种寺观楼阁50多处、据旧志记载,城东有先农坛,城东南有千佛殿,城北有邑历坛、圣母行官、普济堂、社稷坛、三皇庙,城西北有龙王庙,城西有养济院、育婴堂、真武庙,城南有山川坛、白衣庵、玉皇庙、岱山庙、十方院,城内有弥陀寺、神清观、城隍庙、范公祠、龙王宫、节孝祠、文昌祠、尊经阁、明伦堂、魁星楼等,这里只罗列了其中的部分,还不包括星罗棋布的牌坊和四座关帝庙。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许多建筑早已烟消云散了。因而,所留存下来的就愈显其珍贵。

  崞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为三晋大地上现存极少的州级文庙。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积阔大,当在百亩左右。有大成殿七楹,东庑十楹,西庑十楹,戟门五楹,棂星门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礼门一楹,义路一楹,崇圣祠正殿二楹,大门一楹并殿内暖阁三座,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尊经阁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楼三楹,抱厦一楹,乐楼三楹,文昌三代祠三楹,魁星楼一楹,忠义祠三楹,明伦堂三楹,节孝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谕署、讲堂、训导署、射圃、宰牲所等多处。在文庙南还有牌坊三座,均匀分布在庙前东西中三个位置,分别为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相当年,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皆松柏参天,绿荫如盖。这里无疑是山西境内蔚为壮观的儒学建筑群体。现如今的文庙大院内,从南数起还留有礼门、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牌坊式的棂星门上嵌有木制“圣门”二字匾额,其前后有檐,并开五间,六柱托顶,前后置抱柱石还撑有戗柱,檩梁叠设,伸六昂斗拱,两侧向中逐层拔高,五顶全有多彩琉璃瓦覆罩,整体结构奇巧,气势轩昂。穿过棂星门,就是文庙的前院,院内栽植多株松柏树,树身粗壮,高大繁茂。松柏树中间簇拥着石质泮池,呈元宝状,正中架一座拱形小石桥,所有的石柱石栏板雕刻华美。既是古代生员拜谒孔圣人的必经之路,又将泮池一分为二。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达数丈开外,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绿蓝白四彩琉璃瓦,殿两端还分置双飞矮檐,斗拱层密,美仑美奂。崞县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文庙这方圣地不仅尊孔崇教、重才施育,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物价值。

  崞阳城北、城南各有一条河流,通衢官道从城中心南北穿越需跨越两河。金泰和三年(1203),一位名叫游完的义士广筹钱财,兴工筑桥,旧志载“工费巨万”。两座石桥完工后,起名北“来宣”、南“普济”。北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后重建。南“普济”桥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保存完好,成为山西省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载入《中国古代桥梁史》。据《重修普济桥记》:“普济桥,南关河上,为省北孔道,广袤平坦,规制完固,轮蹄络绎,庆利济,无病涉”。这座条石垒砌的圆弧形石拱桥被人誉为“小赵州桥”,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 5米,北引桥长34. 5米。桥边石制护栏高约0 。9米,分别置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石桥体由单孔长券和4个小券孔组成,大券口跨度19米,高6。5米,次大券口跨度3。1米,高3 。2米,小券口跨度长1。 7米,高1。8米。大小券口为石料横旋,券口边框均有造型精美、工艺考究的石刻浮雕。大券口除两边雕有蚣蝮头外,余者分别浮雕有故事人物组图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所有雕饰典雅精致,纹络流畅,活灵活现,寓意深刻。桥面用石板铺筑,分三个行道,由两条顺桥身方向嵌就的立石带分隔。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只有历历辙痕叙话着800载的风雨沧桑。

  除了文庙和普济桥,古城内还有东关帝庙、岱山庙、城隍庙、龙王宫和天主教堂等多处景观遗存,与狭长街道两侧明清时期的旧宅老店一起,犹如一部厚厚的史书,令人追忆和感叹不已。

【打印本页】